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你家娃出的是虚汗吗


陆大夫如是说/陆博文专栏  编辑/熊欣杰 网络图片

最近几年,似乎中医有点点回暖的气象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在我的接触人群范围里,发现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,主动去了解点中医知识的比例有所提高。

在门诊接诊患者的中,有些年轻人会询问:

“医生,我是不是湿重啊?”

“医生,我是不是内热啊?”

“医生,我这是不是出虚汗啊?”

在门诊中类似这样的问题,都是比较高频出现的。

不管怎么说,患者在就诊中,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到中医学术语,或多或少都说明中医知识的普及比二三十年前有稍许提高。

随之而来,又有些隐忧。


一动就出汗

患者中对中医诸多传统观念的认识,大多都不太准确,说明中医在这些年,虽然传播范围广了,但质量并不高。

其中错误认知比较普遍的一个观点,就是家长对小孩子出汗的认识。

经常有宝妈外婆带着一动就出汗的娃,对我发问:“小囡出汗多的不得了,太虚了,弄点什么东西补补啊?”

其实这种情况大概率不是虚,一般“实证”居多,“虚实夹杂”也有一些,单纯“虚”的小朋友还是比较少的。

如果长的比较结实比较壮,饮食睡眠都还不错,一活动就比其他小孩子出汗多,大多不是虚汗,正相反,这是“实汗”。

“实汗”大多属热、湿热、痰热、积热等等。这些都相对多见,因为现在营养过剩的小朋友不在少数,生活条件好了,高热量饮食多。

此外,现代城市生活,家庭结构越来越小单元化,视频教学,视频娱乐,手机、pad在儿童娱乐中占据的时间越来越多。

相较于二十年前,小朋友扎堆疯玩的情景越来越少见了,造就当代小囡饮食高能,而户外耗能的活动却很少。

储能多消耗少,“热量”大量堆积,形成“实热”体质,不奇怪吧?

这些小朋友,营养过剩,体质热,出汗多,当然就不是虚汗。



万万补不得

这种出汗多,当然不该补。相反还要控制饮食,增加锻炼为主。如果服用中药调理体质的话,也是以清热、清湿热、清痰热,清积热等泻法为主的。可万万补不得啊!

这类体质的小孩子,不但白天活动时出汗多。晚上睡觉出汗也不少,往往刚入睡就出汗,有些出汗多的可以湿透枕被。(少量微汗有些是生理性的,本文不作讨论。)

有些宝妈会认为这是盗汗,其实严格说来,这种不算是盗汗,盗汗大多发生在后半夜,汗出后往往会醒。而实热体质的小朋友,大多是入睡后不久出汗,虽然出汗,大多数不会因出汗而醒,这种叫“目合则汗”。和盗汗不太相同,其症状机理也不一样。

此外,“虚实夹杂”的多汗,在小孩中也有一定比例,和单纯“实证”出汗相比,鉴别略微困难些,在有热、郁火、湿热等基础上,兼虚。

这种也不是随便弄点补品就能解决的,需要中医师有比较细致的诊察能力,判断小孩子的虚实比例,准确的病位,恰当的清补同施才行。

这个年代,旧社会那种出“虚汗”的小朋友其实大大减少了,我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们饮食结构与几十年前大相径庭,我们的生活娱乐也“更新迭代”了不知多少次。

所以很多观念需要与时俱进。

中医学为什么会强调三因致宜,因时因地因人致宜,意思是诊察疾病,一定要把人放在气候、地域、生活习惯、饮食、年龄、职业等等因素下,具体考虑,不能先入为主的用固定的诊疗思路,去生搬硬套患者的实际情况。

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,几十年前那些小孩子的衣食住行,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。我们还能够生搬硬套以往小孩子出汗多的诊治思虑吗?

在军阀混战,连年逃难的年代;在自然灾害,饥荒饿殍遍野的年代;在物资紧缺,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;当年的儿童可能真的多属于虚汗。

而今天,好好想想,你家娃在这般条件下,能“虚汗”吗?

Be First to Comment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