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进补要谨慎


文/陆博文  “陆大夫如是说“ 编辑/熊乾佑  网络图片

“其实用补是很难的,我们用补药不是越多越好,最好的用补是恰到好处,开补药,不是越名贵越好,也不是剂量越重越好。而是用到恰巧符合患者脾胃消化吸收功能。”陆医生说。不仅如此,补得不当,还会适得其反,加重病症。(编者案)

今天一位老太太来我门诊复诊,说吃了我的药,人觉得精神多了,觉得特别舒服。

她和我说,之前也看中医,用了好多大补方,贵重药材吃了不少,但越吃越没胃口。

她问我这是什么道理?

我回答她说,用补没有错,因为她确实有气血不足,但此外还有湿痰气滞,郁热郁火等夹杂情况。并且本身脾胃偏弱,消化吸收功能不好。

治疗上,补不宜重,要补而不滞,通补兼施才行。

很多患者会对我说,医生你多用点好药,多补补。

其实用补是很难的,我们用补药不是越多越好,最好的用补是恰到好处,开补药,不是越名贵越好,也不是剂量越重越好。而是用到恰巧符合患者脾胃消化吸收功能。

我们用补,是按照患者的消化功能来判定的,人的消化功能是有边界的,超过患者的消化能力用补,反而壅塞身体的消化机能,非但补不进去,事与愿违,还会横生他患,造成其他本不该有的问题。

因此叶天士有一次治疗脾胃虚弱非常严重的阴虚患者,煎药第一道弃之不用,而用轻薄寡淡的第二道药,这就是因为补力再厚,但患者消化能力不匹配,只能是适应患者的体质而斟酌损益用补。

在《沈氏医案》开篇第一案,就是个很好的说明,壅补过头,还转生他患,导致疾病越治越繁杂难解的一种局面,正可以说明用补药慎重,也必须恰当。

话说清代康熙年间,有大户人家,男主人名叫汪周拔,二儿子小汪,方年二十二岁,刚刚新婚燕尔,洞房才没几天,就被老爷子拉到郊外的私人别墅去复习考科举的功课了。

老爷子望子成龙,不希望他沉迷于夫妻间的卿卿我我。就这样春秋冬夏刻苦攻读,好几年都没碰老婆的身子了,就和现在升学压力巨大的学生党一样,自然心情抑郁,脾气不好,肝火很大。

长此以往,就患病了,经常梦遗,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。老爷子财大气粗,请了当时医名震天的马元仪大夫来府上看诊,用了不少贵重药材,人参、鹿茸、紫河车轮番上阵。

这些补膏补药吃了一年多,反而形销骨立,卧床不起。

汪老爷子看在眼里,愁肠寸断,思虑再三,下决心不再迷信顶级大名医了,改请了次一级别的名医,当年已经78岁的沈鲁珍老先生,清他住在府上方便日日看诊。

这沈老爷子也是名望颇高,门生遍地,这次看诊,也有好几个徒弟侍诊跟随。

当时是八月下旬,这汪家二公子,饮食很少,吃的不多,还频频嗳气,大便干燥难解,要五六日才勉强有一次,人也好像蛮内向的,总是默不作声,看了他当天的小便,黄的都有点发红了。

接着是中医的重头戏,诊脉,沉细略带数。

再进一步观察患者的形色,嘴唇,面色都挺红的,晚上睡觉时间很短,但精神倒还可以,见着也没有倦怠的神情。肌肉虽然很瘦,但皮肤却不是很干枯。

虽然白天就吃两顿,每顿只喝一碗薄粥。去按他的胸腹部,却很板硬,一点也不柔软。

沈鲁珍看出苗头了,这正是因为补药太过的关系,把肠胃都堵塞住了。

本来是新婚后就被老爷子强行两地分居,加上课业压力太大,忧思伤脾伤血,意乱而生火上冲下扰,才出现的遗精,然后大补了一年多,这些滋腻的补药,远远超过了他的消化能力,形成了一个食积。

食积之下,最初形成火邪仍旧都没有散去。

沈鲁珍分析清爽了,也就好开方子了,当然是用保和丸加减,半夏,陈皮,茯苓,莱菔子,枳壳,厚朴,香附,山栀,冲服玄明粉。

三剂后,大便拉出来好几块硬臭粪块,胸、脘部觉得宽畅了,摸上去也柔软了,胃口也好点了,人也开朗了,看到人喜欢说话了。

沈鲁珍,又给用了一次礞石滚痰丸三钱,又拉了粪块五六团。

转而再进前面的保和丸加减方五六天,这几天,拉出来的东西,又臭又粘,颜色黑的像墨汁,断断续续,不知道拉了多少,中间夹花着再用些礞石滚痰丸。

经过这几番用药,二公子人是舒畅的多了,每天可以喝七八碗粥了,但仍然还不太觉得饥饿。

沈鲁珍用保和丸加黄连,这次守方不动,连吃了二个多月,慢慢二公子能够吃干饭了。

这老爷子汪周拔不是等闲人物,沈先生让学生蔡沧文继续住在汪家,给二公子善后调理,以示重视。自己在汪府住了那么久,家中诸多事物需要料理,也就先告辞回去了。

到了冬至以后,总算大功告成,二公子基本痊愈,步履如常,一切生活恢复如初。

到了春节过后,还特地去拜谢沈先生,以千金酬谢。

这则医案病势深沉,有一定危险,且病经年余,本身这二公子基础体质也不太好,胜在毕竟年轻,多少还有点资本,加上沈老爷子确实手段高明,辨证准确。

沈老爷子的医案,鉴别诊断清晰,真的是绝佳的教学示范。

很多患者都迷信补药,其实中医治法有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。用的准确,都能治病。

不该用补的患者,不可枉用补益。该用补药的患者,也要补的恰如其分,否则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
各种治疗方法,都有其相应的适应范围。

传统的中医补益处方,大多也不是一味堆砌补药,用补也讲究很多配伍,怎么补才能让患者吸收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所在。

否则补的再重,也是枉然。

Be First to Comment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