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中医想立足于世要内壮:岐黄源于道(三)

演讲/熊春锦 编辑/Xiong Xinjie 网络图片

很多中医学毕业出来的学生最终就转行了,甚至转行到辅助科室去了,搞心电图去了,搞化验去了,搞X光去了,不能真正担当起医院里面的中医师。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这个能力,仅仅从中医学院学到的这个方剂学,还不足以在临床上施展拳脚,还没办法进入实战状态。

我们继续读熊春锦老师2009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演讲。

我们的祖先、我们的中医、我们古代的所有文化,可以说全部都是源自于这个直觉和灵感,现代中医教育就是因为放弃了直觉、灵感的教育培养,所以我们才难以学懂中医,我们仅存在智能堆积型教育,只能够抄方子,把古人的方子在现代临床上反复引用。我们的变通性,在临床上能表现出我们独特的医疗创造作用性,这方面的能力始终展现不出来,好像被一个框框束缚住了。像我原来在医院当院长的时候,手下也有从中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,他们在临床上要经过三到五年跌跌撞撞的摸索,才能具有一点中医味儿。而且,很多中医学毕业出来的学生最终就转行了,甚至转行到辅助科室去了,搞心电图去了,搞化验去了,搞X光去了,不能真正担当起医院里面的中医师。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这个能力,仅仅从中医学院学到的这个方剂学,还不足以在临床上施展拳脚,还没办法进入实战状态。掌握的针灸术,也不能很轻松地去解决病人的疾病,因为中国的病人有很高的选择性,选择性和灵活性掌握在患者手上,而不是在我们医生手上,你不行的话,病人就不选择你。这就说明,西医医生是技术精湛就能赢得病人,中医医生要想立足于世,能够行医,那就要内功精纯,才能吸引病人,立足于世。这个观点,大家是否同意?

如何使自己的内功达到精纯?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方法的,要想真正运用好祖先们在大智大慧基础上产生的学问,那就非得要内壮自己。这个内壮自己,实际上就是修之身,使自己身体内部环境接近古代圣人的那种状态,接近古代贤人和圣人的那种水平,能够具备很强的生物场能量,才能用好他们的东西。

在历史上,从“樂”、“藥”这两个字对照中就能看出来。音“樂”与中“藥”,我们从“音”和“樂”上面分析一下,在甲骨文时代,“樂”是根据音乐、声音就可以治疗疾病。最早期,人类是凭声音来治疗疾病的,不同音调的高低、震荡的不同频率、发出的音的频率,都能够使患者得到一种调节和治疗。到后来,音已经变成声而没办法产生高频率音的时候,才需要“藥”,需要草药,“樂”要加一个草字头“艹”,用木本或草本植物里面的气,来代替人所发出的声音,在音频不足的状态,用草气来达到治疗的目的。这在古代历史上,是一个漫长演变过程。所以,从“樂”到“藥”的转换过程,我们寻根字源,从里面研究一下,也是可以找到它的根的。就是说,想学好中医,每个人的内功一定要非常强劲,哪怕开口说话,都能够用自己的音频振荡吸引住病人,甚至与病人一席话,就能将他的病治疗好。

现在民间,还有一些人是通过“说病”的方式把病人给治好的,大家知不知道?可能大部分人不知道这种情况,但是我在国内那几年,因为我负责省里面调查这方面特殊医学人才的调研工作,走访民间,下去了解过。有些人就是跟病人说一番话,说得病人心服口服,说得病也就好了,说破了病因,然后劝导病人该怎么修德、修善,在家里要尽孝,等等,用这样的模式、形式,就通过声音治病。当然,大家都只看到其中神奇的一面,但是我从专业的角度上去研究,那是人家的“音”能够产生祖先们所表述、记录过的治疗作用。

西方现在对音乐治疗是非常重视的,作为一个专门的治疗门类展开,国内也有部分展开,但在理论上,我觉着研究得还并不够。在理论上,古人早就研究得很透彻。只要“音”在理论上研究得不够透彻,就很难迈出研究的瓶颈区,使这个音无法达到极致。一旦在理论上突破了主观意识的障碍,这个音乐疗法的功效也是势不可挡,是挺厉害的一种疗法。可以说,它比用药更简洁、更方便,效果是非常明显和可靠的。

(未完待续)

Be First to Comment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