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诊室来了个移动喷水机

文/陆博文 陆大夫如是说 网络图片

本周一上午(2020年12月14日),诊室来了一个小朋友,算是我的老病人,以往有点头疼脑热的就会来找我诊治。

平时公众号病例写的并不多,因为很多慢性病,调治时间挺长的,整理成医案,就像裹脚布,长而乏味。

但今天这个小朋友的病例,真的是值得记录。因为症状比较典型,且在临证诊疗中并不多见,相似的案例,只在以往给一位同道的小孩子远程处理过。

言归正传,当天上午爷爷奶奶带着4岁的小朋友来就诊。

刚来到诊桌前准备坐下,屁股还没落座。

刹那间,伴随着一声哇,口里喷出水花一大片,像是一个马力十足的喷水机,不停的喷个不止,感觉水量超过一瓶五百毫升的矿泉水,估计只多不少,持续时间可能有十几秒上下。

顷刻之间,如同水漫金山一般,诊桌上,键盘上,椅子上,都是一大滩一大滩的水,还泛起着涟漪。

最为夸张的就是小朋友站立的一平方米范围,地上全是水,身上的羽绒服,像被淋了暴雨一样。

奶奶赶紧道歉,并非常麻利的拿出大毛巾,没错,正是毛巾,迅捷的擦着四周。

我被这场景震慑了一两秒,有点楞住了。

心里正在纳闷,怎么随身会带有大毛巾。

忽然念头一转,我顿时就明白了一切,这小朋友肯定就是来看这毛病的,这场景肯定不是第一次出现了,所以奶奶早有准备了,否则怎么可能手里随时拽着那么大一条毛巾呢。

想到这里,心里突然一亮,呀!这个案例,和《伤寒论》里描述的实在是太接近了。还想着阻止奶奶擦拭这些水迹。

一看架势,哇塞!奶奶动作太过麻利,算了,不说了,拿出手机赶快抢拍吧。

不得不佩服我也挺机警,眼明手快,照片留下一张,还录下了几秒钟的视频。


(奶奶正在擦拭水迹)

小孩子像没事人一样,如果粗粗看来,也看不出丝毫病态。

于是终于坐定,这病心里已经有了七八分把握了。

接着开始问诊:“小朋友看什么问题啊?”

奶奶急急说:“哝,就是这个呀!昨天开始就这样,口干的很,喝很多水,喝完一小会,又都全部喷出来,前面在门外吵着口干,喝了一大瓶,才一会会,你看,吐的你这里到处都是,不知道是得了什么病了。”

正要问小朋友有什么不舒服,突然,他咳咳咳的,咳了两声,还带一点痰声。

听到咳声,我旋即继续问奶奶,前两天有受凉吗?

奶奶并没有把握,只是回答有可能吧。

问了小朋友,喉咙不痛,咽也不红,舌色也正常,苔仅仅稍腻。

一诊脉,双手寸关浮弦,稍兼滑像。

这个发病过程以及症状表现,病机还是非常清晰的。

外寒内饮夹痰,阻滞津液敷布。

顺手就开了处方,五苓散加苏叶、杏仁、半夏、陈皮。

苏叶10 杏仁5 半夏8 肉桂3

生白术8 白茯苓15 泽泻10 猪苓8

陈皮6

(处方切勿善自模仿,即使有相似病症,亦建议就近找医师诊治)

并和爷爷奶奶说,回家可能会发烧,不用担心,照方服用即可。因为患儿是我的老患者,他妈妈有我微信,让爷爷奶奶转告,明天情况如何让妈妈微信反馈。

小朋友刚回到家,她妈妈就发消息来了,果然发烧了,因为有言在先,他们家属很淡定。

随后几天我也忘记了这茬事情,到了周五,和同道聊天,谈到碰到了一个比较接近《伤寒论》水逆症的小患者,突然想起了他好没好家属还没给反馈。

故而我立马就给小朋友的妈妈发了消息,询问情况如何。

得到反馈疗效很好,一剂药病就好了。

我用的是经方五苓散加味,虽然并非用的是《伤寒论》原方,因为患者病情与单纯的水逆症还是有差别的。

《伤寒论》中治疗太阳表寒,兼膀胱腑水饮阻滞。而我的小患者是太阴表寒夹痰,兼水饮滞塞脾脏兼及膀胱腑。

故而师其法而化裁加味,也确实效如桴鼓。

以我的个人认知,这位患者如果用五苓散原方,应该也能有效,但病机不能完全切合,太阳膀胱经的外寒,与太阴肺经不同,所以用原方点位不够精确,退热蠲饮可能疗效会慢半天至一天,保守估计可能要服用两剂药,第二,太阴肺经风寒导致的咳嗽,不能完全解除,热退后还要咳嗽几天。

本身中医讲究辩证论证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最好是将处方开的完全贴合患者的病情,是最为有利的。

所以历史上使用经方最多案例的医师是叶天士,流传下了近三千例使用经方的案例。

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张文选老师编著的《叶天士用经方》一书,将叶天士医案中,运用经方治病的案例全都分门别类搜集在书中,并做了点评。

叶天士使用经方,就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,加减化裁,为的就是将疗效发挥到极致,为的就是最为恰巧的贴合患者的病机。

所以老先生们都会谆谆教诲我们,叶天士是最擅长使用经方的医师,真的要想将经方用的出神入化,那就要好好学习叶天士。

为什么从古到今都说用药如用兵?

因为和疾病一样,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

病无常势,亦无定型。

即使同样的疾病,症状往往都会各不相同,更何况分门别类的万千种病。

所以辨析精准,找对最佳的切入点,以最巧之力,四两拨千斤,挫败病势。

正是我们每个有追求的中医师所努力的方向。

附《伤寒论》中五苓散73条:“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”

Be First to Comment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